印度还是越南,谁距离制造强国更近?

电商界首页    电商界说    印度还是越南,谁距离制造强国更近?
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许多西方人讨论有必要加强供应链多样化,以减少对中国制成品的依赖。各种替代中国制造的声音频起。

 

火热的印度工厂尚难以融入世界

 

由于规模庞大且年轻的人口、较低的工资和相对多样化的产业,印度一直是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制造业强国的热门候选。
 

总体来说,印度人的消费能力在提升。这样一个市场,自然能吸引到大量外资与企业的兴趣,从这一点上看,印度确实和中国早年的发展有所相近,“印度制造”也有成为新格局中重要一极的可能性。
 

但“印度制造”仍然面临着不可逾越的现实困难。
 

首先,印度的劳动力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。许多人认为,印度的低劳动力成本是相对于中国的关键优势。但如果这些劳动力带来的效益也较低,那么低劳动力成本有什么用呢?如今,印度人预期寿命增长比中国落后25年,成人识字率也落后30年,许多在贫民窟长大的印度人一生都没有政府档案。这些因素影响了工人在工厂的工作效率,以及他们在制造业长期发展的能力。

 

制造业还需要资本,尤其是基础设施。在这方面,鲜有发展中国家能与中国竞争,印度也不例外。此外,印度社会的分裂削弱了其人口众多的优势。纵观历史,印度是一个比中国更多样化的国家。它由不同阶层、种族、宗教和语言的人组成。这种多层面的多样性可能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
 

最后,印度有市场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传统。20世纪80年代,中国和印度都开始经济改革。然而,与中国的改革不同,印度的改革不那么亲市场,而更亲商业。当时,英迪拉·甘地政府正在失去对权力的控制,需要企业的支持。这些改革是有效的,但缺乏亲市场的成分,阻碍了印度的市场化进程,使印度目前的商业环境不如中国。
 

在国际上,印度有长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,这阻碍了其采用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。印度曾是殖民地,经历了帝国主义剥削的集体创伤。这种创伤导致印度强调主权、地位。在经济上,这些倾向导致印度高度重视保护本土产业。与此同时,印度的保护主义传统导致了持续至今的高关税,以及印度不愿生产西方公司从中获取大部分利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。
 

在过去的一年间,外国投资者已经从印度股市撤出320亿美元,创下历史纪录。尤其是今年3月,仅一周就撤出30亿美元,创下历史最高单周外资撤出纪录。
 

这个数字,已经超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规模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,正是各国投资者对印度营商环境的担忧。
总之,印度拥有许多优势,并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。但在可预见的未来,印度不太可能取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地位。

 

印度的制造业大国梦,可能还需斟酌。

 

越南正值制造业耀眼时刻

 

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在增加。这导致许多外国公司不再青睐中国市场。同时,我们的战略重点的倾斜,以及我们的人对劳动力成本的日益认识,今天的中国人不再愿意做西方国家的廉价 "生产机器"。

 

因此,这些公司急于找到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。

 

越南便成为了一个看上去最优的选择。可以说,越南正在走中国几十年前的老路。

 

现在,美国政府正在鼓励国内公司在越南投资建厂,以利用该国的廉价劳动力。越南总统之前访问美国之期双方讨论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,可以说是互惠互利,在人口红利这一点,越南在现阶段的确可以实现快速发展。

 

目前,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越南频频示好苹果CEO库克。一些迹象也表明,苹果正在将一部分产能从中国转到越南。

 

但理智来看,首先要明确的是,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得好,需要更多自身的 "硬条件 "来支撑,其次需要政府的有力领导,绝不是有美国的订单支持,就可以复制中国的发展道路。

 

不可否认的是,越南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。越南拥有近1亿人口,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国,由于其发展初期,制造成本很低。所以在这方面,越南有增长的潜力。

 

然而,越南的土地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,对于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国家来说,这太 "拥挤 "了。这相当于把全国的人口都集中在广州省,所以可以想象人口密度。

 

所以越南由于国土面积相对较小,人均可支配的土地非常有限,从这个角度来看,越南的规模肯定会限制其发展。


其次,越南的交通设施非常落后,无法满足大量的进出口需求。很难买到像小螺丝这样的配件,这些配件都是从中国等地进口的。因此,其发展最终也会有限。

 

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三成

 

8 月 10 日,在第十六届中国投资年会上,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认为,没必要担心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保。他说,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比重不降反升,印度则在下降,取代中国是不可能的。而越南的制造业还不到中国制造业的零头,取代中国制造也不太可能。

 

在近期工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表示,十年来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.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.4万亿元,占全球比重从22.5%提高到近30%,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。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。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表示,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,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8%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6%,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得到提升。

 

总而言之,中国目前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。

 

而国际之间的产业链分工与转移是正常现象,应该平常心看待。中国和东南亚、南亚或者其他新兴国家的市场之间目前形成了良性价值链,是一种优势互补、分工合作的协同关系,而不是产业迁移替代的竞争关系。
 

2022年8月12日
收藏